
本期话题
· 回眸历史,这支EDA国家队是这么诞生的!
· 研发先行,本土EDA巨头战略与布局长什么样?
· 华大九天如何看待国内EDA人才短缺?
点击上方小程序收听现场音频

幻实(主播):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国EDA行业的龙头公司华大九天的副总郭继旺先生。很高兴郭总这一次专程参加芯片揭秘的栏目,我们约他的档期也等了很久,下面请郭总跟大家打个招呼。

空降芯片圈的幻实对话华大九天副总经理郭继旺
郭继旺(嘉宾):大家好,很荣幸接受芯片揭秘的专访。我是华大九天的郭继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这个行业工作大约20年,在公司负责市场宣传、政府关系、联盟协会、业务拓展、高校合作、知识产权等板块。
幻实(主播):我一直很好奇,大家知道华大九天身负着国家使命,被很多人认为承担着国家队的角色。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华大九天是怎么诞生的,它的前身是怎么样的,我们也很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一家公司出现?
郭继旺(嘉宾):行业有句话叫:中国EDA的发展史可以用华大九天的发展史来代表。虽然华大九天正式成立是在2009年,但在此之前的历史却十分悠久。
1988年,我们受制于“巴统垄断”。目的和现在的世界格局类似,不允许高精尖的技术向我国输入。为此我们国家组织了名为“熊猫系统”的攻关项目,110多位专家汇聚北京集成电路中心,来攻克ICCAD系统。1988年该项目启动,到1992年这套系统就成功做出,在1993年还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大九天发展历程(图源:华大九天)
幻实(主播):那是一套怎样的系统?
郭继旺(嘉宾):实际上那套系统就是我们现在的模拟电路全流程EDA工具系统的前身,当然后期因为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影响,那套系统的商业模式、商业经营没有延续下去,但火种一直保留着。华大九天的创始团队有很多都是参加过熊猫系统设计的核心人员。
幻实(主播):由此可见,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被海外制裁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过往一直是这么过来的,华大九天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郭继旺(嘉宾):是的。这个火种还是很有必要的,后来的贸易战等各种形势的变化,保留的火种对我们整个产业算是一种希望。
幻实(主播):为什么后面才出现了华大九天,中间这一段时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波折?
郭继旺(嘉宾):这与我们整个集成电路的产业大背景发展的比较吻合。1993年,熊猫系统荣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美国就放宽了相关政策,这就导致我们会失去很多产业环境的支持,没有特别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土壤,大家在这个领域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限制。
幻实(主播):海外优质、完善的产品涌入,而本土的性价比又不占优,导致了我们的发展受限。
郭继旺(嘉宾):如此这般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这段时间也是当时整个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缩影。直到2008年-2009年,国家启动了相关领域的重大专项,又开始重新重视起了EDA的发展。
幻实(主播):国家开始扶持这个行业,不再全部都买国外的产品。
郭继旺(嘉宾):没错。2014年,在推进集成电路及软件快速发展纲要出来以后,我们既有了政策扶持,又有外部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层面对这个行业起到了快速推动的作用。
时间来到2019年,又一行业变化发生以后,我们的客户对于国产替代变成了刚性需求。至此,由政策、资金和客户需求构成的三驾马车,使得集成电路产业及其上下游迎来了非常快速的进步。
点击图片跳转大咖谈芯声音合集,快来收听吧!

幻实(主播):由此可见,单纯依靠市场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很难突围的。
郭继旺(嘉宾):对,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需要大量资金、人才以及政策的投入。
幻实(主播):说到投入,您能不能向我们稍微透露点发展数据,有没有统计过从成立至今,华大九天投入了多少资金去做研发?
郭继旺(嘉宾):我们知道集成电路是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产业,EDA更是支撑它的底层工业软件,它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所以需要大量的投入。我没有统计过具体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投入的基础之上的,以此才做到一些优势工具在全球都具备竞争力。
另一方面,整体上我们国内的研发投入和常说的三大家比例差得还很大。行业里面有一个大概的数据对比,可能这么多年整个国内EDA的研发投入还不如某家一个季度的投入多。当然这个数据是某个行业协会初步做的一个数据。
幻实(主播):您的意思是,高度垄断的那几家他们的投入稍微多一点,我们其他所有的企业加在一起都不够。
郭继旺(嘉宾):首先,高度的垄断为他们提供了可观的利润。另外,他们为了保持距离优势,就一定会大量的投入,双方差距就会有比较明显的距离。
幻实(主播):越是这样越说明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在打破这种高度垄断的竞争格局时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今年华大九天在创业板登陆,身边很多朋友都切身力行的在二级市场买了股票。请郭总给我们讲一讲,这一路走来,你们到现在为止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果?
郭继旺(嘉宾):我认为成果分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从人数规模上来看,华大九天目前大概有六七百人,虽然与其他巨头对比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其次,从公司布局来说,华大九天的总部在北京,而在上海、成都、南京和深圳都有全资子公司。
再者,从知识产权来看,我们有235项授权专利,这个数字绝对数上可能看得不够直观,但从相对数角度而言,即对比我们国内其他国产EDA公司,我们应该在整个行业占了一半的份额。
另外,从产品角度出发,我们有模拟全流程系统、数字EDA工具、面板的全流程系统、还有晶圆制造的工具及服务,产品系列非常全。

华大九天模拟电路设计全流程 EDA 工具系统
(图源:华大九天招股说明书)
不仅如此,从支撑客户角度来看,华大九天已经支撑全球500余家客户,这里面就包括中国芯片设计10强中的多位,以及晶圆厂家、面板厂家,当然这个数据只是我们点对点通过商业合作协议建立起的客户。再者,通过中国特有的公共服务平台我们会服务更多的客户。全国芯火二期有将近10个国家级平台,地方平台创新中心也有不少,平台设立的目的是支撑当地辖区的中小设计企业,这些平台也是华大九天的合作伙伴,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支撑的客户和服务的客户就更多了。
最后,从我们获得的荣誉来看,我们有国家级的工程中心,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还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都是在EDA领域国家级的唯一的牌子,这些都在华大九天。
曹幻实(主播):您刚刚说的言简意赅,这里面应该凝聚了不少人的心血,比如说模拟全流程系统,听起来很简单的几个字,其实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其实还是蛮大的。
郭继旺(嘉宾):全球有全流程系统的只有4家,除了美国3大家,就是华大九天。众所周知,一家EDA公司,如果只做点工具的话,它是有发展前途的,大多数企业也都会选择从点工具入手,因为点工具的投入不会那么大,我们看到很多EDA企业的发展都是从点工具起家的,通过点工具做出全球最优的产品来服务客户。
做点工具已经十分不容易,做平台就更难了。以芯片设计EDA工具为例,从前到后包含近六七十个模块,单模拟全流程就有十几个模块,如果把每个工具模块都做好,并且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来支撑客户,还要得到客户的认可,这样的工作量和点工具相比不是一个维度的差距。

EDA工具分类
(图源:CSIA)
曹幻实(主播):它的投入以及全面性要求与点工具相比完全不一样。可能很多事儿明明知道做了会亏损,为了全平台的生态建设也得做,是这样吗?
郭继旺(嘉宾):华大九天有国企、央企这样的背景,所以为了支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愿景是一定要打造这样的全流程系统。
曹幻实(主播):这套系统现在我们还在做进一步革新吗?如果说全平台做成了,下一步是什么?
郭继旺(嘉宾):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会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应用产品,所以我们会根据客户的不同应用再去提升我们具体行业的解决方案。主要从平台打造、技术能力提升、行业支撑这几个角度继续打磨好我们的产品。
曹幻实(主播):尤其是现在很多企业有很多先进制程的研发需求,目前来看只能依靠我们国产软件公司提供帮助。我想华大九天近年来应该也收到了很多客户非常积极踊跃的合作需求。
郭继旺(嘉宾):是的,客户对我们非常认可。因为华大九天多年以来对于技术钻研、客户服务做的比较务实,现在各个产业环境比较好了以后,很多客户都充满信任感的与华大九天合作。
点击图片,了解艾新博盛投资详情

幻实(主播):刚刚您在介绍华大九天的时候,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数字,目前华大九天拥有六七百人的团队规模,我想您率先强调这一点,想必也是站在半导体,尤其是EDA行业人才非常稀缺的维度。华大九天是如何建设团队队伍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郭继旺(嘉宾):我参与过《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的编写,我们知道集成电路产业本来就很缺人,全产业链缺大概二三十万人,EDA人才缺口很大,那么为什么会缺人缺得这么厉害呢?
因为EDA是一个交叉非常强的学科,EDA需要支撑设计、制造、封测这些环节,我们招人一般从三个维度考量,即希望人才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需要懂集成电路,换句话说要懂客户需求;第二要懂算法,基础数学需要很好;第三,要会编程,软件架构以及计算机架构要了解。从这三个维度来看,中国的高校中没有统一的专业或者学科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我国相关领域的人才存量还是比较稀缺的,何况我国集成电路的大兴起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
我和我们的HR也聊过,我们在招人时能满足其中两类就可以了,第三类可以来到华大九天我们自己来培养。
华大九天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努力。我们与很多高校都建立起了联合实验室,与一些高校也有联合的硕士班、联合的博士培养体系,包括博士后工作站。
幻实(主播):具体是怎样的联合?
郭继旺(嘉宾):比如说我们有面向硕士生的华大九天精英班,在学校学一年基础课后,研二就可以来到华大九天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因为集成电路是一个很工程化的学科,不仅要在学校学一些基础理论,势必还得来产业了解最新的技术情况发展,这是业界比较认可的一种产教融合的模式。
幻实(主播):这方面华大九天也做了非常多的个性化创新。
郭继旺(嘉宾):华大九天精英班、博士联培、博士后工作站会做一些交交叉学科的创新和人才培养。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华大九天有全套的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体系。
幻实(主播):目前和华大九天合作的大学数量有多少?覆盖率怎么样?
郭继旺(嘉宾):EDA相对来说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国内所有顶尖大学几乎都和华大九天有合作。其他一些有非常强的专科技术能力的院校,也会与华大九天有一些合作。之前EDA行业不是很火的时候,很多人才流向了金融或互联网体系,现在这个行业附带了独特的荣誉感,并且待遇越来越好,很多人才也愿意转回来。
另外,我们通过一些体系架构的设置,让我们的工程师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和渠道,一方面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留用人才,这就是我们EDA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
我们国内最缺的就是集成电路设计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其实我们与教育部和工信部都探讨过,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学的理论课程已经足够,他们实质上缺的是实操层面的经验。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使用EDA工具来设计一款芯片,这对企业招人的时候也有很明确的趋势导向,即招进来的学生是否有相关的工程化经验,能否直接上手。甚至有很多公司会直接向高校说,有没有会用华大九天工具的人才,因为我们的客户面覆盖面已经很广了,支撑力度很强。
在我们与工信部、教育部的交流探讨后,我们认为全流程的EDA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因为学生不是产业工程师,后者可能对一些工具更加熟练,对技术理解更透彻。学生一定是从头开始学习,从原理图、版图等一路做下来的。我国的EDA全流程系统只有华大九天有,我们也承办了很多一类大赛,比如说EDA开发应用大赛,研电赛、集创赛,做了很多大赛。
幻实(主播):也十分感谢华大九天对2022浦东新区长三角集成电路技能大赛的支持。


2022浦东新区长三角集成电路技能大赛
颁奖仪式合影(左)
华大九天市场拓展经理腊晓丽女士
作为合作企业发言(右)
郭继旺(嘉宾):我们始终认为,EDA需要生态建设和培养,很多学生使用华大九天的软件有了不错的学习体验,他在进入产业以后也会愿意选择我们华大九天的工具,这对拉动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产业在用华大九天的软件开发产品,高校教学用华大九天的软件培养人才,我们把这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成功运营了起来。我们十分荣幸,也觉得很有价值。
幻实(主播):有一种“要致富先修路”的感觉,这势必是一段需要耐心、需要恒心的旅程,很多人想坚持一两年就想见结果,其实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此。您觉得呢?
郭继旺(嘉宾):是的,尤其是我们这个行业。我们有教育部颁发的“1+X”证书*,发改委颁发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证书,工信部颁发的专业短缺人才证书;不仅如此,我们参与了人社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标准”的撰写。无论是从政府、产业还是从高校层面来说,对华大九天还是比较认可的。
“1+X”证书: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
幻实(主播):我相信这是华大九天非常特色的标签了,很多半导体公司,比如芯片设计公司,很难与高校产生密切的合作,尤其是产学研这种强关联的合作。
郭继旺(嘉宾):有些芯片设计公司也参与人才培养,针对它所处的领域来培养它所需要的人才,这非常好,只不过可能这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领域比较窄。
幻实(主播):人才培育给我们未来的竞争不断储备力量。
说到竞争,我们不得不客观地去看目前的产业形势。现在我们的整个EDA市场还是被三大家垄断,虽然华大九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份额,但是垄断的格局其实还没有被打破。这里想请教一下郭总,华大九天内部如何看待现在的格局,未来你们有怎样的规划?
郭继旺(嘉宾):我觉得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EDA领域,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包括其他一些基础性产业,都存在这样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历史造成的,我们要客观地看待。
一是从其他的巨头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他们经过了很多年的高投入、高研发,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壁垒,但是他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坑,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和岔路口,而不是说每件事都做得非常正确。

2021财年中外 EDA 公司营收情况(左)
2021财年中外 EDA 公司净利润情况(右)
(图源:Wind)
对于像华大九天这样的公司,我们会选一些比较好的方向来贴合产业的需求,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找到一些创新点。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学垄断巨头们的发展路径,另外,他们在做一些大的技术变革的时候,难免会存在一些历史的包袱,我觉得作为一个新型的快速发展的公司,这种包袱性就没那么多了。
纵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创新机会。
首先随着摩尔定律放缓,新趋势不断涌现,比如先进工艺、先进封装、新材料等,其中有很多是我们可以参与的。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新的应用牵引,因为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电子信息产业,也就是我们的上层,比如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技术需求,这些需求都会被传导到芯片设计公司。芯片设计公司在设计时就会希望国产EDA软件能有新的设计方法学来支撑他们的工作,而新的设计方法学会逐步固化在我们软件中,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当然,还有一些结合AI的技术,实际上目前有很多技术加载了AI。在未来整个EDA乃至集成电路发展长河中,AI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后,EDA的发展可能也会迎来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EDA+云,行业内已经探讨多年,用SAAS架构,采用新的计费系统和算力结算系统。我相信除了我列举的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我觉得在这些机会面前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优势,我们希望能与产业链的伙伴共同把这些优势变成我们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幻实(主播):郭总跟我们分享了好多机会点。虽然我们是后进入者,但是市场上的新机会我们未必就会错失,这些机会可能会帮助我们快速发展、甚至实现赶超,非常感谢郭总为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最后,您有没有什么想在我们平台上,向产业的关注者去呼吁和号召的,因为收听我们节目的人大部分都是对这个行业非常密切关注的,甚至很多家长也在替自己的小孩看未来的方向。
郭继旺(嘉宾):借贵栏目发两个声,可能显得狭隘一点,第一个希望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华大九天,第二,希望更多的客户选择华大九天作为合作伙伴。
幻实(主播):一点都不狭隘,EDA在中国需要有更多的人去投入和参与,尤其是像做算法的,以前确实在金融行业薪资很高,很多人会选择从事金融,而现在我们产业急需人才,待遇也不会差,大家多了很多选择。
郭继旺(嘉宾):我觉得华大九天最大的一个基因是低调、务实,十几年来一直在默默的做产品、做客户支撑,当然随着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以后,我们也希望我们做的事,我们的需求能够被更多产业界或者教育界人士了解,为了实现更好的产业资源聚集,大家需要有一个通畅的信息沟通平台,以此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宽松环境。

上海华大九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图源:华大九天)
幻实(主播):谢谢郭总,希望华大九天能杀出重围,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代表中国EDA行业向更高的级别迈进。
郭继旺(嘉宾):一定的,谢谢幻实,谢谢大家。
点击图片,了解艾新德鲁夫精英班课程

EDA 是算法密集型的大型工业软件系统,其开发过程需要计算机、数学、物理、电子电路、工艺等多种学科和专业的高端人才。2020年,在行业、市场共同发力的促进下,我国 EDA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2020 年我国本土EDA企业总人数同比增长超过40%,占全国EDA行业总从业人数近一半的比重,较2019年提升近8个百分点。
诚然,高强度、长周期的研发投入形成了极高行业竞业壁垒,新入局者很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发投入能力,本土EDA也与国外企业在营收、净利润的表现差距较大,但中国 EDA 公司增速较快。EDA行业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是典型的技术驱动行业。研发对EDA的长期高强度产业化投入无疑是EDA领军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虽然受限于公司营收规模,国内EDA公司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等研发费用绝对规模明显低于国际巨头,但以华大九天为首的一众本土企业等研发费用率已逐步追赶上国际巨头。
如今,EDA工具已然成为国家科技领域实现技术飞跃的关键战场,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国内的EDA厂商能够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打磨“利器”,为中国半导体发展贡献力量。
-END-
采访 | 幻实 编辑 | 豆豆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芯片揭秘
和我们一起透视半导体产业????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