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技术阅读
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电子技术应用 > 技术阅读 > 成都:打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打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6月5日,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成都市淮州新城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一片繁忙。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仅45天,从第一台设备进场再到第一片电池片下线仅用20天——这样的“加速度”,得益于成都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对重点项目的保障和支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及时沟通解决。产业建圈强链已成为成都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1月到4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5.1%。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圈强链·聚焦新兴优势产业成都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等六大数字经济未来赛道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将四川省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而成都是核心区域。
去年11月,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引领区,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作为指引成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今年4月出台,从超大特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出发,成都将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核心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成势、未来赛道启航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规划》明确,到2025年,成都将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慧蓉城、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前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
展开来看,《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动数字经济“6个核心产业+7个新兴优势产业+6个未来赛道”协同发展,将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聚焦做强数字产业标识性,大力攻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六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凸显数字产业融合性,突出发展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文创等七大数字新兴优势产业,聚焦把握数字产业未来感,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隐私计算等六大数字经济未来赛道,打造核心产业、新兴优势产业与未来赛道协同发展的新型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全力塑造成都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
建圈强链·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都打造双万亿级产业集群
前不久,备受瞩目的成都智算中心上线。作为“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达到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PC电脑的计算能力,将承接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产业孵化和科研创新,服务千行百业,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
不止于此,成都智算中心的上线,还带来了12家行业领先企业的入驻,以及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签约,将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与生态圈。
成都智算中心的上线,是成都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的新举措,将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早在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就已达到10065.7亿元,是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元的产业。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中,成都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全球每2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搭载着“成都造”的CPU。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每57秒下线一辆新车,这是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当前的生产速度。这样的生产效率在全国来说也是一流的。一汽大众生产“引擎”高速运转,是成都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作为成都汽车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都经开区聚集了10家整车头部企业和300余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2021年,该区全年整车产量超100万辆、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汽车产量占据四川省90%、成都市98%的份额。
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建圈强链,已成为成都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到4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5.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2.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5.3%;医药健康产业增长6.9%。
日前,成都市印发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圈强链·激活创新源动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打破垄断
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成都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创新药、工业无人机等重点产业和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2021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21个。
建圈强链,如何破题成果转化?成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导向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同时,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设置技术转移专职岗位。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228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
建圈强链,如何吸引人才集聚?成都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出台“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打破年龄学历职称和地域限制,谁有本事谁揭榜;推行重大研发任务“赛马”“定向委托”制度。截至今年初,成都人才总量达587.58万,其中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同时,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集成作用,将人才评审权赋予链主企业等市场主体,首批遴选支持252名产业领军人才。
建圈强链,如何激活创新源动力?作为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在电磁空间利用与控制、信息功能材料与部件、电磁感知与泛在互联、先进计算与类脑智能等方面,构建上下连接、内部交叉的“理论-材料-器件-系统-应用”一条龙完整技术链。目前,天府绛溪实验室首批次约10万平方米载体主体已封顶,有望于近期挂牌。建圈强链,成都将布局更多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投稿/推广/广告/入群/赞助/转发 咨询icte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