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车企苦芯片久矣!如今,理想汽车成立新公司,迈出芯片独立第一步!
据启信宝信息显示,四川理想智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理想智动”)于近日成立,该公司为理想汽车关联企业Leading Ideal HK Limited全资控股,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道路机动车辆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等。

据悉,Leading Ideal HK Limited实际控制企业数量达到86家,均为理想汽车关联企业;理想智动监事冯伟丽亦在多家理想汽车关联公司担任监事。尽管理想汽车方面并未就是否自研芯片正面回应,但有分析认为,理想汽车自研芯片是为了应对目前缺芯的大环境。况且,车企自研芯片似乎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高度依赖供应商
从理想汽车目前的产品现状来看,旗下车型的芯片主要由供应商合作伙伴提供,比如2020款理想ONE自动驾驶芯片来自Mobileye;2021款理想ONE自动驾驶芯片来自于地平线;而最新推出的理想L9,其自动驾驶芯片来自于英伟达。
可以看出,目前理想汽车对于芯片的外包依赖度较高。此前,理想汽车曾多次因芯片短缺而影响生产交付。2021年10月,理想汽车在其官方APP上表示,受制于马来西亚疫情因素的限制,毫米波雷达的芯片供应出现严重短缺,部分车型被迫“缺配”交付,产品终端销量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影响。
今年4月,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2021款理想ONE上调售价11800元。虽然很多车企受到涨价影响,在进入2022年后纷纷掀起涨价狂潮,但像理想ONE这样一次涨价“1万+”的车企,仍是少数。或许也正是因此,理想汽车对于自研芯片有着更加深切的诉求。
因此,理想汽车成立了一家专门进行芯片设计、研发等服务的公司,这或许将是理想汽车迈入芯片设计的重要一环。未来其新车发布或将搭载自研芯片,对于饱受芯片短缺困扰的车企而言,自研芯片显示是一条能够解决企业“缺芯”困境的重要通道。
背后的商业考量
整车厂造芯“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特斯拉。当年特斯拉在采用了Mobileye和Nvidia的自动驾驶系统IC后,为获得更低的功耗和低延迟、高算力、强安全性,而选择自研,费时3年FSD发布并率先搭载至Model 3系列,将芯片和整车厂打通,从此开启了属于特斯拉的迭代速度。
实际上,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如果芯片被别家掌控,安全风险也会上升,至少供应链不安全,譬如因政治因素影响,造成断供的可能。芯片安全是否可以完全掌控,且得到完全授权,非常重要。毕竟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终端厂商就可以快速迭代、集成开发。
正是有了特斯拉这样的成功典范,国内的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吉利也纷纷开启造芯计划。2021年10月,在“智能吉利2025”大会上,吉利汽车公布了由吉利芯擎科技自研的车规级7nm工艺的智能座舱芯片SE1000,且完成了车规级认证,将于今年正式量产。这将成为中国第一颗7nm制程的车规级SOC芯片。
按照规划,在7nmSOC芯片之后,吉利还会在2024到2025年陆续推出5nm的车载一体化超算平台芯片,以及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达到256TOPS,满足L3智能驾驶的需求。同时,通过多芯组合,算力可拓展,可满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整合供应链是大趋势
众多车企布局芯片自研,可能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国家正在推动发展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相继出台,车企布局半导体产业,短期内还能够享受到宏观政策所带来的的红利;另一方面,现在很多车企强调全栈自研,但自研的算法匹配现行市场的通用芯片,算法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是需要定制化自己的芯片来匹配自研算法。
专业人士表示,以自动驾驶为例,当下很多车企开启了自动驾驶的硬件竞赛,算力越来越高、激光雷达数量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代表车企就一定能够提供一套好的自动驾驶系统。在通用性硬件和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软件和硬件的协同、软件对于硬件的调用效率很难达到最高。就像手机领域,苹果自研IOS系统和芯片,其系统流畅性、设备功耗等核心指标依旧优于安卓和高通的通用平台。在智能座舱领域,同时自研芯片和软件能够做到比通用平台更好适配。
因此,在芯片受拿捏、利润被压缩以及研发上市周期要求更短背景下,车企整合供应链将是一个大的趋势。目前,部分车企已选择与芯片公司建立战略合作来推动造芯计划,比如上汽集团已投资包括地平线、黑芝麻等在内的多家国内芯片公司;广汽集团于今年投资了苏州旗芯微半导体。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理想汽车把自研芯片选址于成都。在东数西算的政策红利下,理想汽车选择西部城市成都,预计人才、税收、成本以及供应链是其最优先考量因素。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