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技术阅读
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电子技术应用 > 技术阅读 > Wolfspeed、芯聚能SiC模块上车!

Wolfspeed、芯聚能SiC模块上车!

近日,SiC在电动汽车领域连出好消息,国外Wolfspeed及国内芯聚能相继宣布SiC模块成功应用于电动车量产车型的主逆变器,意味着全球SiC“上车”进程再提速。

 

Wolfspeed与Lucid签订SiC器件长期供货协议

25日,Wolfspeed发布新闻稿宣布全球最大的首座8英寸(200mm)SiC工厂正式开业,并与Lucid Motors签订了SiC器件长期供货协议。


Source:Wolfspeed


早在本月中旬,Wolfspeed便预告8英寸SiC制造工厂将于本月底开业,该工厂位于美国纽约州莫霍克谷(Mohawk Valley),预计2024年达产,届时产能将达2017年的30倍。在开业盛典上,美国初创企业Lucid Motors产品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工程师Eric Bach也作为嘉宾出席,并宣布与Wolfspeed达成合作,未来将采用其8英寸工厂制造的SiC器件。

 

值得注意的是,Wolfspeed开业盛典上还采用Lucid Motors首款量产车Lucid Air® 电动汽车进行剪彩。Lucid Air Grand Touring汽车应用了Wolfspeed的SiC MOSFET功率器件,配备1050马力动力,续航里程达516英里(按照美国EPA测试标准)。

 

据介绍,Lucid Air主逆变器采用了Wolfspeed的XM3 SiC功率模块,该产品以低开关损耗、极低电阻及高功率密度等为特点,助力Lucid Air 163-lb、670-hp (74kg 500kW)电动机实现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

 

Lucid Air被视为特斯拉Model S的劲敌,被评为2022年度趋势汽车,2022 MotorTrend Car of the Year®,是全球电动汽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新星”之一。

 

在导入SiC技术方面,Lucid Air也处于领先行列,除了主逆变器集成Wolfspeed的SiC模块之外,车载充电单元Wunderbox中的DC-DC转换器和双向车载充电器也采用了罗姆的SiC MOSFET产品。在SiC技术的加持下,Lucid Air充电效率大大提升,续航里程达516英里。

 

作为供应商,Wolfspeed和罗姆目前都在积极扩充SiC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续Lucid在SiC器件和模块产品上的供应。Lucid现也与Wolfspeed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既获得了SiC上游产能保障以更好地服务于终端客户,也将借力Wolfspeed,推动SiC技术在电动汽车行业的渗透,全面提升品牌的全球市场影响力。

 

芯聚能SiC主驱模块成功用于smart精灵#1量产车

无独有偶,SiC模块供应商芯聚能也于昨日公布SiC主驱模块量产上车。

 

昨日晚间,全新smart精灵#1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新车定位为一款纯电动小型SUV,基于吉利浩瀚SEA架构打造,由梅赛德斯-奔驰主导设计,吉利负责整车工程开发。备注SiC领域瞩目的是,smart精灵#1采用了芯聚能的SiC主驱模块APD系列产品,据称这是国内第一批由第三方提供、进入量产乘用车的SiC主驱模块。


Source:芯聚能 


芯聚能介绍,自项目启动初期,公司即与整车主机厂和芯片提供商形成紧密战略合作关系,携手完成了包括AQG324及整车耐久测试在内的一系列严苛测试,并最终实现量产,目前芯聚能SiC模块和使用芯聚能SiC模块的控制器均已进入量产状态(SOP)。此外,芯聚能透露,下一代项目也已启动并快速推进。

 

芯聚能成立于2018年11月,主营业务涵盖SiC基和Si基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车规级功率模块、工业级功率模块和分立器件等,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工业领域。

 

目前,芯聚能多款主驱模块已获得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认可,其SiC主驱模块的主机厂认证进度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本次SiC主驱模块成功用于smart精灵#1量产车,进一步印证了其SiC主驱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后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将广受关注。

 

随着国家“双碳”计划及新基建等的大力执行,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绿色产业将迎来空前的发展。为顺应大潮、紧抓时机,芯聚能表明未来将重点发展车规级SiC MOSFET功率模块和定制化模块产品及分立器件,同时进一步开发用于光伏、风能、储能、IDC等工业级SiC功率器件及模块。

 

结语


自去年以来,SiC上车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不少,现如今采用SiC技术的汽车品牌已比比皆是,对于正在不断孵化成熟并逐步茁壮成长的SiC产业来说,前方道路又明朗了许多,虽然从“量”上来看,Si技术仍是主流,但SiC已是大势所趋,至少品牌厂和供应链不遗余力的推动已初显成效。

 

具体再看海内外的进程,无论是车厂还是SiC供应链,国际大厂虽率先取得了先发优势,但越来越多实例表明,国内市场已对全球SiC市场格局产生了影响,真正深耕于SiC领域的国内厂商正在从技术、产品、产能等自身实力着手,结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作用,加速缩短国内外技术差距,因此,未来格局如何还需时间来解答。(文:化合物半导体市场Jenny)


赵工

13488683602

zhaojh@kw.beijing.gov.cn

欢迎各公众号,媒体转载,申请加白名单秒通过

投稿/推广/合作/入群/赞助/转发 请加微信1348868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