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QFN封装出货,客户要求测试前100% reflow是否合理的,或者普遍这么要求?还是我们对他的要求理解的不对,他这是对回流焊加工时的要求?
A1
一般工厂有这个服务的,在PMC之前可以增加100%reflow的动作,主要是LGA类产品在PMC之后进行一次reflow,提前激发元器件底下串锡、delam等异常;QFN做这个的话,reflow参数还要看下,可能产生锡鼓这些问题。
Q2
这个表格中第一栏,是HTOL停止的时间还是已完成的时间?
A2
回测的时间。
Q3
WLCSP因为都是研磨切割前测试的,那么之后process引入而AOI检测不到的不良比例?这个需要工厂的大数据才行。
A3
一般是6S检查 AOI设备,高精度的CCD相机探测,另外有些Fab用IR显微镜进行检查,从芯片背面检查有无chipping,隐裂。
Q4
有资源可以测量IC厚度吗?tolerance要求在±0.15um内
A4
这个机台可以满足。
Q5
现在遇到两种情况,
1.阈值电压增加,Rdson增加,应该是门极沟道电阻增加了。但是我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分析沟道电阻增加的原因
2.芯片阈值电压降低,伴随DS漏电流和耐压失效
A5
建议先和Foundry 统计一下 WAT 的测量数据,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分析WAT和MP数据分布,看看是否是工艺偏差。
Q6
测热阻只有热仿真这一种方式吗?有没有推荐哪家能测这个的?
A6
热阻可以直接测,AQG324有热阻测试方法介绍。原理就是小电流下,元器件压降和RT成线性关系。
第一步,先小电流和不同室温标定线性K系数。
第二步,给大电流加热芯片,然后撤去大电流,给小电流测试压降,发转换成Tvjmax,降温稳定后,再转换成Tvjmin,输入功率已知,就能得到Rth了
Q7
AECQ的HTOL测试,是按grade等级安排老化对应的环境温度(等于grade温度),还是按结温来安排老化环境温度(比如调整Tj到125)。好像2种说法都有看到过。
A7
AECQ的HTOL测试是按照环境温度做的,不是按照结温。
Q8
如果按照Grade等级直接换成老化环境温度,对于grade3,grade2要求就比较低了。1000h怎么保证相应的长寿命?
A8
一般都是根据所需等级来倒推所需实验Tj。另一方面,客户端更关心的也是Tj,同样的芯片,同样的环境温度用不同的模组散热方案,Tj可能非常大,而正真影响lifetime的恰恰是Tj。
Q9
芯片的烘烤有没有jedec的标准?
A9
有。请参考J-STD-33。
Q10
上图是某款芯片的t-scan图,请教下各位,类似红圈所示中是什么情况啊?
A10
可能是气泡没有清理干净。
Q11
帮忙看下DFN封装产品测试Vdd,呈高阻态。decap表面看焊球形貌正常,pad看起来也被腐蚀了,但是分析机构判定线没有全脱,但是翘起来了。这种情况一般会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何确认?
A11
建议送季丰做详细分析。可以先研磨到焊球足够薄,然后做FIB看是否有线索,可以进一步做成份分析,但单颗失效样品做分析的时候最好选择相对保守的方案。
Q12
Need uS resolution to measure startup timing measure using digital I/O and DC这个用ATE咋测么?
A12
只需要A1 达到你需要的值.也就start up 了.这时候pattern 用多少时间可以读取,我测的是射频芯片.Y 轴是功率.你们Y 轴需要参考你们的产品,如果是MCU产品,ATE有TMU 的单元,直接设定量测时间比pattern准确很多。
Q13
接以上问题,TMU或者pattern的方式应该都是利用PE芯片里面的comparator么?
A13
对的,触发也是VOL,VOH2个电平,只是时间的参考元和存储的方式不一样,TMU以触发条件记录,时间可以比较长,一般有24bit的计数器,如果使用pattern抓取,在抓取的开窗周期没有发生上升,可能会错过,另外,使用pattern 抓取一段波形,中间的时间需要编程进行分析才能转换出来。
Q14
datasheet变更,大家都会发PCN通知客户吗?还是就是官网放一下最新版本就算了?如果改了ac parameters下限,这种要通知吗?还是自己判断对客户没影响就不用通知了?
A14
只要datasheet变更,都需要通知客户。
来源:上海季丰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