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技术阅读
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电子技术应用 > 技术阅读 > 碳化硅国产化全产业链 专家交流

碳化硅国产化全产业链 专家交流

核心要点:

【衬底】6 英寸导电产品 1.天科合达:处在行业领先地位,每年产出 12~13 万芯片,最近在做拓展业务, 2023 到 2025 年均有相应的拓展计划。2.天岳先进,最近将半绝缘产能一部分转换成 6 寸,该类芯片一个月产出 2000 多片,最新有三年的长期订单,客户应该是瀚天天成。3.同光,烁科也在做拓展,目前处于小批量阶段,未来会有爆发点。4.露笑,东尼电子,晶盛机电,近两年有大量布局,均与科研所进行技术方面的 合作,但未来发展仍需观察。5.液向法的主流法是 pvt 法,液向法的温度比 pvt 法更低,理论上效率也更高, 但此方法进展不快,还需进一步提升。

【设备】 外延设备市场重视不够,未来将成为 sic 产业化的瓶颈。6 寸外延设备集中在意大利的 LPE 和日本的 NuFlare,他们的产能有限,且 交期极长,国内厂商产品还需验证。外延设备单价 800~900 万人民币,国内瀚天天成、东莞天域上半年的设备数 量在 20 多台,到年底可以超过 30 台左右。外延单价:500~800 美元/片 6 寸,不算折旧毛利率 20%~30%。

【器件】 SIC 技术更高,但缺少验证。IGBT 传统经验丰富,可靠性更高。鉴于成本以及渗 透率,汽车多用于碳化硅+IGBT 双结合。


器件厂商情况:

泰科:二极管比较成熟的,MOS 管量产相对较少。

三安:二极管相当成熟, MOS 管刚刚开始量产。

华润:二极管比较稳定, MOS 管稍欠缺,有一些关键的工艺问题。

中车:轨道专业选手,MOS 板机会不大,针对高压模块,更加有应用的背景。

斯达:AMD 技术掌握透,但二极管基建还没完成。


专家 1(大厂衬底专家) 

6 英寸导电型产品国内厂商进度:

1. 天科合达:从产量、良率等方面均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产能:当前 12~13 片芯片产出,北京、江苏徐州、新疆(原料合成、晶体生 长等)为其生产基地;最近在北京大兴扩产,预计 2023 年大兴一期投产,届 时会有二十五万片产能;2025 年大兴二期投创,产能达 50 万片。综合良率:为 50%,在国内导电率领先地位。单品价格:6 寸大约处在 5500 元上下,比国外 cree 低 10%左右。

2. 天岳先进:最近将半绝缘一部分产能转换成 6 寸,一个月产出 2000 多片。最新的三年长期订单,大约为 20 多万片,平均每年 6~7 万片,客户应该是瀚天天成,国外可能是博世。良率比之前有所突破,比天科合达稍微低一些。临港厂导电型扩产产能 30 片,预计在 2023-24 年达成目标。

3. 同光、烁科等国内企业也在积极扩产,具体情况还需观察,他们都在半绝缘方面花费了较多精力,目前处于送样和小批量阶段,但他们拥有深厚的技术 积累,未来会有爆发点。

4. 露笑、东尼电子、晶盛机电等新兴厂家,在近两年有大量布局。露笑与中科院硅酸盐所陈教授合作;东尼聘请了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专家,目前现在还在产品研发、送样阶段,以后和后道的瀚天天成、东莞天域已经建立了发展,但 sic 行业送样、小批量、大批量需要周期,所以需要观察。


国内外的进展:比预期估计更快些,许多汽车厂,如比亚迪、蔚来、小鹏、长城等都在推出碳化硅产品,终端推动了上游企业的进展。特别是天岳的大订单,加速了产业化进展。

国内外产品对比:海外厂商 cree、26 产品性能有优势;主要是稳定性、一致性上面的差距,国内产品主要系数都能满足要求,但是波动性较大,这会对后道加工形成困扰,后面车规级等需要也对稳定性有要求。


液向法的发展:

主流是 pvt 法优势:成本低,能够快速从实验室中脱颖而出;劣势:良率低,生长速度很低;液相法生长温度更低,PVT 需要 2300 摄氏度,而液相法仅 1000 多摄氏度,理论上可以实现生长速度更快,缺陷更少。国内中科院物理所陈小龙教授,国外住友都在研发推进。目前进展不太快,仅在 2 寸上面实现大约 1cm 的生长,此方法还待进一步提升。


Q&A

Q:天岳、东尼、露笑等都和下游有大订单,这些订单的约束能力及评价?

A:天岳可能是实际产品交付订单,其他可能是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只能作为 参考,具体需要看公司发展情况。天岳订单的实际情况、未来交付比较明确,天岳已经每月明确出货,所以我们业 界有一定区分。


Q:未来 2-3 年里,导电型衬底产品价格下降趋势?国内良率低于海外,且良率提 升更慢,是否会影响价格?

A:比如天科当前单价 5500 左右,毛利率 35~40%,良率在 50%左右,而 cree 综合 良率在 70%以上,未来 6 寸导电产品价格会继续下降,当降幅会减缓至每年 5%左 右,6 寸导电型衬底降价主要由 cree 控制,因为它的产品质量、产能都主导市 场,且终端市场批量化使用也对价格有明确要求。终端市场对价格拥有较大的议价权,只有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下游才能够批量 化,产业才能发展。


Q:cree 的 8 寸马上投产,他带动价格下降压力较大?

A:Cree2024 年 8 寸将投产,一开始价格较高,后面会快速下降。


Q:国内产商 8 寸进展?

A:天科 2020 年开始研发 8 寸,计划 2025 年小批量生产。


Q:天岳在半绝缘型方面的技术积累是否有利于其在导电型方面的发展?

A:核心原理一致,都是 PVT 法,利用温场温度梯度形成动力来长晶,二者有相 通性。也有很多其它技术如原料合成、籽晶、热厂设计、参数调整等因素也会影响良率 和产品质量。天岳在 2~3 年前已经布局了导电型,只是近期有所突破,开始批量生产。


Q: 从行业上来讲,良率能否保持每年 10%的提升吗?在技术上会有瓶颈吗?

A4: 这跟研发能力相关,前期可能快速提升,但在提升到一定程度后,良率在达到 50%后,提升就会比较慢。Cree 到了 70%以后,在往上提也很困难,pvt 法可能本身有局限,所以业界也在尝试其他方法。


Q: 国内 8 寸衬底进展如何?其他方法的技术储备?

A: 天科合达 2 前开始布局,山西烁科已经发布 8 寸产品,应该也有布局,但研发 成功到工业化量产还需一定时间。技术储备是有的,比如天科合达,和中科院有一些项目上的合作,在液相法上面 也有布局。


Q:评价一下国内主要玩家(天科合达、天岳、东尼、三安、露笑等)各家衬底产 品性能的排序是怎么样的?

A:综合下来,这几家跟国外对比,做的比较好的是有的。但这几家与国外的差距 主要是在于产品的稳定性,这是决定能否快速达到车规级的关键。而至于刚刚起 步的公司,由于还没有大规模生产,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


Q: 籽晶是否自产?

A: 几乎都是自产,把自己做的好的晶锭作为籽晶自己使用。


Q:现在 sic 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在衬底-外延-器件-tier1-车厂的产业 链上主要的订单谁来下?谁占主导权?

A:主要是外延厂家,这是天科、天岳的主要客户,还有一些器件厂家会指定衬底, 也有汽车厂,直接和衬底厂进行合作。当前没有固定的模式,合作方式也很灵活。


Q: 国内现在提供大单的外延厂家都有哪些?国内国外相应较大的器件厂商都有 哪些呢?

A: 瀚天天成、东莞天域、55 所、三安,是导电型比较大的外延厂家,泰科天润、中车、华润微、三安、基本半导体是器件领域做的比较好的厂家。外延厂产能:天域,月产能约 5000 片 6 寸,在逐步扩产;其他几家情况类似。


Q: 衬底厂商上游长晶炉的采购情况?以及国内外参与的厂商?

A: 基本上规模较大的衬底厂家都自己做长晶炉,没有从外面采购,都是自主研 发、生产制造出来的。天科在沈阳有自己的分公司,是专门做生长炉,有自己用也有对外销售。其他家 也是类似的---据了解,天岳也是自己做,前期可能从北方华创去买,但后面也 都是自己做,因为这一块有一些核心的环节,它基本上把这些核心环节掌握在自 己手里。国内也有一些厂商在做这个炉子,比晶盛机电、北方华创。长晶炉价值量并不高, 单价不到一百万,大概几十万。国外专门做碳化硅长晶炉的基本上很少,像科锐也都是自己做的。所以这个市场 相对而言不大。


Q: 核心环节具体指哪些环节?

A: 内部环节的设计,如温场等还是比较核心的。


Q: 长晶炉长期来看是自产的模式吗?

A: 对,因为长晶炉门槛并不高,基本上全部都能国产,没必要从外面去买,价值量也不大,自己能做可以管控成本,所以基本上都自产。


Q: 天科现在的客户结构怎么样?

A: 外延厂是它主要的大客户,例如普兴 、五十五所、瀚天天成、三安光电等;国外的安森美是比较大客户,占比大概 20%。


Q: 衬底也分 MOS 和二极管级别, 现在国内哪些厂家能做 MOS 级别的衬底?

A: 现在好多厂家也都能做工业级的 MOS ,但是能做车规级的 MOS 的厂家应该不 是太多。


Q: 对应到衬底环节,所有厂商都能做了吗?

A: 在衬底这个环节不会去区分车规级还是工业级。后续的还会根据材料、数量 等去做具体的检测和划分。


Q: 业内会去划分级别吗?最高级的 Z 级国内能做吗?

A: 会的,会把芯片划分为Z级、P 级、D 级及 N 级等。厂家会和客户沟通后提供客户所需等级的芯片的出厂检测报告。国内基本能做,但是量和良率是主要问题。目前量最大的还是天科。



Q: 现在切割的效率怎么样?

A: 一根 2 厘米厚度的晶体大概能切出 20 多片。基本上每家厂家情况都差不多, 因为都是采用市面上主流的多线切割的方式。


Q: 三安光电现在做得怎么样?它的衬底对比天科、天岳是怎样的水平?碳化硅 MOS 等的具体进展?

A: 据我们了解,三安光电之前可能在衬底这一块走了一些弯路,后面转去做 PVT 法,目前进度不是太快,良率还有产能也不是太高。但是它的一些外延器件其实 做得还可以,在这个领域内做得还比较靠前的。现在它可能还会大批量地从外面 拿一些衬底来补贴外延和器件。


Q: 关于切割技术,您刚刚提到多线切割技术,而现在海外也有一些冷切割、激 光切割等技术。从技术层面来看,您认为什么时候会倒入新技术?对良率提升会 有什么帮助吗?

A: 这些技术我们之前也听说过,国内的一些公司也开始研发这种技术,但目前 还不成熟。这个技术主要能提升出片率而不是良率,例如 20 毫米厚度的晶体大 概可以翻倍切出 30~40 多片,所以从出片率上能提升很大一部分。这个技术目 前还没成为主流,可能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专家访谈 2:外延

具体概况碳化硅外延是整个产业链中比较简单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整个碳化硅 产业链非常热,这两年大家都过于注重衬底和器件,有些疏忽了外延的环节,所以突出问题就会显示出在外延上,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一)外延设备供不应求。到目前为止,主要 6 寸外延设备集中在意大利的 LPE 和日本的 Novell Crystal 上,这两家厂商的产能被几个企业所承包掉,所以中国相比国际的速度 大概晚了 2-3 个月的时间。原本 LPE 的重点在是在氮化镓,现在碳化硅需求突 然提升,它就把氮化镓的产能转移到碳化硅上。即使这样,它的产能也不足以供 应国内的需求, 因为它是单枪炉,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产能较低。现在国内 主要有两大外延厂,一个是厦门的瀚天天成,还有一个是东莞的天域半导体。延炉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验证过程中其中主要面临几大问题:1)主要零配件能 否满足供给;2)本身设备的稳定性、操作方便性;3)生产出来的外延片能否满 足市场需求。整体过程相漫长,少说 2~3 年,多至 3~5 年才能稳定。

(二)成本控制 如果不计算折旧费还有点毛利,但是将折旧计算进去后基本不挣钱。到最后 性价比要出来的时候,主要的壁垒就是降低成本——1)24 小时不停运转的设备;2)良率要提高;3)圆滑地控制人工成本。

Q&A:

Q: 您提到现在外延设备非常紧缺。国内除了现有的两大外延厂商,新的外延厂商想要进入这个市场会比较难吗?

A: 是的。


Q: 外延设备的单价大约多少?瀚天天成和天域半导体的设备数量大概多少?

A: 单价一台 800 多万至 900 万不到人民币。今年上半年的设备数量在 20 多台, 到年底可以超过 30 台左右。


Q: 外延的价格现在多少?例如六寸导电片进货成本是 5000 多一片,做成外延 卖给客户大概是多少钱?

A: 根据客户层的不同给定不同的价钱。成熟大客户可能一片 500 多美金,平均在 500~800 美金,这个价格不包括衬底费用。


Q: 现在外延还是赚不到钱吗?

A: 对。不算上设备折旧费的话,应该有 20%~30%的毛利,但算入折旧后就没有 什么利润了。


Q: 瀚天天成和天域半导体有透露过它们的扩产情况吗?

A: 有的,它们现在到处拿地,计划做到 50 万片甚至 100 万片,当然要在设备到 位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


Q: 晶盛外延炉在客户那边的验证情况如何?没有没有其他竞争的玩家?

A: 晶盛的主力客户是普兴电子,大概用了 2~3 台设备,具体新增了多少订单不 清楚。三安光电也有向晶盛下订单,但是具体验证结果也不情况。普兴电子和三 安光电的保密做的很严,所以结果都不清楚。


Q: 设备交付周期这么长,卡脖子的地方在哪里?国内和海外的差距在哪里?

A: 卡脖子的地方主要在于产能不足。从产能扩张、成本控制到整个产业链一起 实现需要大概 5 年的时间。


Q: 天岳上周公布的订单是直接出给器件厂,还是先给外延厂?

A: 这个属于保密范围,只能说是和一个外延公司签订了订单。但无论如何,出片子的基础是在上海临港的工厂,这里面有很多技术层面卡脖子的地方,所以能否顺利克服也要拭目以待。


专家访谈 3:器件 

近期新闻:山东天岳公布 14 亿项目订单,带动股票涨停(+20%)


新闻解读:对于行业热点新闻频繁更新,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市场火热,各企业都在布局产能,表现国内市场未来确定性以及认可度;另一方面义乌瞻芯 6 寸车规产线建设完成,理想 L9、小鹏 G9 推出等,标示着行业日新月异。


碳化硅解读:碳和硅结合的材料,属于第三代半导体。如果作为器件材料,就是 MOS 二极管,没有几代区分。碳化硅合成难度高,成本昂贵。工艺方面,衬底我 们较关注山东天岳,外延比较关注瀚天天成。


碳化硅优势:1. 相比硅,组织比较低,有利于小型化。相同的面积,碳化硅只需要硅的 1/10 的面积。2. 工作速度快,频率约是 10 倍,可以使电感电容尺寸小型化;另外节省电容电 感的材料成本。3. 工作温度更高,功率器件,IGBT 等模块的话,约 170 度,碳化硅可达到 200 度甚至更高,目前受制于封装材料基础。


Q&A:

Q: 车用 OBC、DCDC 碳化硅的渗透率相比主逆变的渗透率快不少,如国内 L9 车型 的情况,能否展开?

A: 是的。金额上一个主驱用碳化硅大约 500 美金左右,约 4500 人民币;如果用 硅的话,差不多 1500 块左右,3倍关系。在 DCDC,OBC中,由于功率相对较小, 碳化硅金额在 DCDC 约是20美金,OBC 约 50 美金,就渗透率来讲 DCDC、OBC 更高 一点。主要原因两方面,一方面是应用的难度。DCDC 和 OBC 是电源的应用,相比主 电机驱动这个马达控制更方便。另一方面是厂商的选择,由于 DCDC,OBC 应用相对简单,供应厂家也比较多。另外主驱上来讲,一般是定制化的功率器件,目前厂家测试通过了也不敢大规模的这个当量,产能是一个极大的一个制约的这个因素。从外因讲,它是发展中的平台,碳化硅优势是电压越高,性价比会越突出。因为碳化硅的耐压相对不敏感,IGBT,硅电能达到1200 伏的话,电能会参数下降。主驱的话会做两个版本,普通版本的用一个电驱,后驱就会用那个 IGBT 的方法;如果是长驱的话,它会用两个驱动芯片,就是两个片区就是前面的话应该 是 IGBT,后面的用碳化硅。一方面供应链不敢完全的去碳化硅,另一方面在应 用效果上,碳化硅的话在低速上面是非常优质,但是高速下与 IGBT 没有区别。从可靠性来讲,就目前来说其实 IGBT 经过多年发展更具有可靠性。


Q: 制造器件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何验证?

A: 如果是车规的话,衬底要一起通过验证的,如果过程换了任何一家的话,都 需要上台最终验证。因为衬底也是一个比较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Q: 碳化硅是不是有 AMD 的陶瓷技术?

A: 模块工作最高质需要保质器件超过封装的技术。碳化硅加上 AMD 的陶瓷器板, 功率循环以及寿命会高很多了。好的器件搭配好的材料,发挥最好的作用。用 IGBT 的话搭配 ADM,器件不到位。同样碳化硅选了普通的 OBC 的话,封装会让模 块受限。


Q: 是不是有一些国内的厂商在在做这一块? 

A: 特斯拉、富乐德用了 AMD 的封装材料。其他如嘉兴的一家,主供是用国外的 AMD 的厂家,但澳洲在验证那个国内的一些 AMD 的供应商,整个行业在走国产化 的这个趋势的话。


Q: 做器件的这几家泰科、华润,中车、三安这几家在碳化硅器件上面进度、技 术排序如何?

A: 泰科二极管比较成熟的,相对 MOS 板市场上相对较少。三安是全产业链的, 二极管相当成熟, MOS 管刚刚开始量产。华润二极管比较稳定, MOS 板稍微欠 缺,有一些关键的工艺问题。中车专业相对是轨道,MOS 板其实机会不大,它针 对高压模块,IGBT 加上碳化硅的话,更加有应用的背景。个人排序,MOS 管是三 安>中车>华润 


Q: 轨交通常不选择 MOS,主要用二级管为主吗?

A: 轨交传统二极管,MOS 考虑大面积等因素,比较难实现,大面积 MOS 良率可 能无法保证


Q: 轨交来讲,全球碳化硅在用的就只有三菱这一条是吧?

A: 对的。MOS 管可能未来 5 年以后,难度还是还是相当高的。


Q: 中车这种主要经验在轨交上的公司,切换到新能源车轨上容易吗?

A: 难度蛮大,中车的优势在于封装技术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但器件没有优势。


Q: 斯达在碳化硅的进展怎么样?

A: 斯达自己在建产线,优势的其实也是封装的,包括它也做了一些就基于碳化 硅的这种模块,也是刚刚开始。它基本碳化硅封装,AMD 技术掌握透了,但基建 还没完成。中车相比斯达进展快一些,拥有自己的产线,已经做出二极管器件。


Q: 4 寸的产线追加到 6 寸的切换难吗?

A: 就是再加一条线,但设备需要重新开始,相当重头开始,一下子良率会低, 需要过程


Q: 特斯拉的碳化硅芯片光后驱好像用 48 个,以后的车后驱上会用到多少芯片;前后都用对应大概多少的芯片?

A: 它是 24 个小模块,每个小的模块里面两个 650 伏,100 安培的 MOS 板块,如 果前面后面都用碳化硅的话,个人来讲没有必要,因为它的一些性能、技术绝对 够了。


Q: 相当于一个芯片是 650 伏以后,有没有可能一块芯片做到 1200 伏,这个用量 就减半了?

A: 不一定是。因为真正电池差不多是用了 800 伏,然后会有一些压力要考虑一 些。趋势上来讲的话,新能源车都会转向 800 伏,因为 250 伏的话,IGBT 效率 体现的更好,系统效率它差不多可以去提高 5%,碳化硅还利率差 3000 块钱。用 了 800 伏的话,电子差价弥补回来系统成本变低,跟同样市场,对厂商来说的话, 成本其实更低的。650 伏规格和 1200 伏规格,它在今年的这个面积上不一样。同样的 650 伏的 IGBT 为标准化,如果碳化硅的话,只要它的 1/3。到了 1200 伏的话,用了原来 的 1/5 面积,就是 1200 用了原来的 650 的 60%的面积,功率还可以提高。


Q: 如果整个一片晶圆去切芯片,1650 伏或者 1200 伏,单芯片面积大,切出来 的芯片会少吗?

A:1200 伏的面积会稍微大一点,差不多是 1.2 倍左右。因为碳化硅耐压不敏 感,做到 1000 以上,它基本就变大一点。简单来说的话,如果 1650 伏可以切 5 台车的话,1200 伏在同样的功率,差不多可以 7 台车。

来源: 半导体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