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技术阅读
登录|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电子技术应用 > 技术阅读 > 开启蓝海之旅 有关可穿戴设备的机遇和赌注

开启蓝海之旅 有关可穿戴设备的机遇和赌注

从一片树叶就可以解决穿衣难题的远古时代,到今日尝试穿戴各种新奇设备,可以想象得到将来的人们也许将房子穿在身上,也许可以将医院折叠在公文包 中。便携时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浪潮,在电子设备面前长期枯坐僵硬了身体的人们会在新的电子设备的激励中重燃运动的热情吗?对未知的身时刻刻的明晰掌握而气 定神闲吗?被信息所淹没的人们可以得到更需要更精准的信息吗?……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各类问题,记者采访了位于香港、成都、杭州等各地可穿戴设备企业,品类 涉及到娱乐社交型、运动型、健康监测型等,包括索尼、咕咚网、蓝斯特科技等公司,从他们的畅谈中可以了解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其所蕴含的机遇和挑战。

 

  “游戏”人生健康生活

 

     软件、硬件、社区服务的结合让大家享受到了运动和分享的乐趣。撕掉减肥、锻炼的标签,人生真的可以像游戏一般充满乐趣。

 

咕咚网CEO申波

 

  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运动或本来不爱运动的很多人都在咕咚运动+网站上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运动战果,在与他人的PK中点燃着自己的运动豪情。在这里运动不 再是一件枯燥的辛苦活,而更像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游戏,是多人参与的一个永无终点的竞赛。参与到咕咚运动+中的人所用的渠道各不相同,有的人通过咕咚手环, 有的人通过咕咚笑,有的人通过咕咚糖果等设备,在这里软件、硬件、社区服务的结合让大家享受到了运动和分享的乐趣。撕掉减肥、锻炼的标签,人生真的可以像 游戏一般充满乐趣,终日与电子设备为伍也一样可以拥有健康生活。

 

  你运动,我骄傲

 

  在咕咚网联合创始人、CEO申波的微博上也在不断刷新着类似的信息:#咕咚手环#告诉我,我从2013年8月14日10:00 到 8月15日 13:40, 走了 8079 步5168 米,燃烧 269.8 大卡……通过APP加硬件的方式,很多咕咚手环等产品的用户都可以随时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对咕咚所激起的大家的运动热情,申波说:“我研究生期间 所读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以前在通讯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很多IT人士比较了解。我觉得做IT的很多人身体都不太好,平常工作离不开电脑,休闲方式也常 常是天天玩游戏之类的,缺乏运动导致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就想让大家将跑步等运动当成游戏去做,让大家在游戏中运动+大概有500万的用户,看到 这么多人以运动为乐,自己也觉得很欣慰。”


软硬通吃方可融入行业

 

 

  随着可穿戴设备日趋走热,越来越多有志于创业的热血青年瞄准了这块肥肉,申波说这里有很多机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一行。他说:“我觉得可穿戴设 备行业会颠覆很多大的行业,像手机行业都有可能被颠覆。但想入这一行的人不仅要懂软件,还要懂硬件,做互联网的人需要学习硬件,做硬件的人需要去理解互联 网,因为这个行业本来就是软硬件的融合,只懂一个方面是没法做的。”咕咚网这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不少波折。申波介绍,刚开始,咕咚手环等设备都是通过 USB接口连接电脑,从电脑上分析运动的过程。在咕咚网成立的2009年10月,移动互联网还不像今日这般热闹,咕咚的设备也还没跟手机直接相连。后来,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咕咚的设备直接与手机相连,使大家随时随地都能查看自己的运动及健康情况。

 

  在产品改进的过程中,热心用户给予了不少建议,令申波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用户给他发来了一封长达7页的文档,给出了许多实在的改进意见。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咕咚的产品有山寨Fitbit等国外产品的嫌疑,对此,申波说:“智能手机都是苹果一手做出来的,但不能说三星和联想等智能手机都在抄袭苹果,他们也在不断创新。同样,我们在技术上也在不断创新,我们不断增加传感器等配置,使我们的算法更优化,做得更精确,通过对网络及本地微博微信的整合在服务上做得更本地化等等。”

 

  从信息时代进入科幻时代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加入,科技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奇。申波说:“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把人们从信息时代带到了科幻时代。以后,人们可以像以前科幻电 影中的人们那样生活。我相信层出不穷的各种设备,会使人步入新纪元。之前信息科技在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已经很发达了,但还只停留在信息阶段,怎么将这些 信息整合起来,以切实对人们产生影响,这就使可穿戴设备有了用武之地。”

 

  虽然说可穿戴设备现在炒得火热,但毕竟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离盈利还有一段距离。但申波对其前景非常肯定,他说当大家乐意接受这个产品之后,自然会盈利 的。目前咕咚的产品是由代工厂在为其生产,主要通过电商渠道来销售。说到未来的计划,申波说考虑将运动健康设备发展到自行车、衣服、鞋子等领域,将健康运 动坚持到底。

 

  虽然申波对将来充满了乐观的想象,但他很清楚,可穿戴设备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改进。他说:“科技的发展需要很多代产品的积累,谷歌眼镜现在争议很大,但并不是说它就没有前景,iPhone 1也不是很火,到iPhone 3才渐渐火起来。我们看新事物的发展,不要局限于目前的情况,而是要看他们在将来的前景。相信可穿戴设备在将来有很大的市场。”


穿若未穿预防医疗不再遥远

 

        穿戴式设备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并能降低政府医疗开支,减少个人医疗负担。使残障或慢性病人生活更方便。

 

 

香港安润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广峰

 

  香港安润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广峰在接受《消费电子》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我梦想中的可穿戴设备,可以使穿了可穿戴设备 的用户自己或者周围的人不觉得他有穿可穿戴设备,穿了像没穿一样,到了那一天,我们才可以说成功了。”后来记者看到安润普公司的智能鞋,只看外观的话和普 通的鞋子没什么区别,只是在鞋底设置了许多传感器,可以测量足底压力,脚底神经不敏感、脚部容易受伤的糖尿病患者穿上该鞋后,如果足底压力过大,鞋子会报 警提醒。穿上这样的鞋子,如果听不到报警的声音,倒真的和穿普通的鞋子没有很大区别,不同的是该鞋子还能起到监测自己身体状况的作用。

 

  预防医疗不再是梦

 

  安润普公司将产品定位在健康监控方面,王广峰说:“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想实现个人健康的时时监控与管理,可以帮助用户做到日常健康的监控与预警,做到更 好地预防。”目前,安润普公司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柔性大应变传感器(SOFTCEPTOR)、压力传感器,基于传感器技术开发的大应变与压力测试系统、呼吸 监控系统与智能鞋系统等,其产品已经完成中试、量产技术,部分产品也在医院完成了试用。在医疗方面的作用是安润普公司的产品达成的初级目标,对于未来,王 广峰想得更远。

 

  现代社 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奇怪的是受到疾病困扰的人并没有减少,人们反而对一些很难预防的疾病更加担心。在这种不 安定的心情下,即使有优渥的生活,人们的幸福感却未必提升很多。可穿戴设备如果能增强人们对疾病的预防,也许这一切便可以真正改变。

 

  王广峰认为:“穿戴式电子产品让预防医疗成为可能,会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长远来看可以降低政府医疗开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能减少个人医疗负担。可以使残障或慢性病人生活更方便,一定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安全与可靠性是重点

 

123等数字代表位于鞋底不同位置的穿若未穿 传感器,颜色柱表示压力的大小。

 

  可穿戴设备与以往的其它电 子设备不同,以往的设备用的时候便带在身边,不用时爱扔多远就可以扔多远,对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可穿戴设备一旦被人们穿戴上以后,大家可能会对其 便利性产生很大的依赖心理,再不穿戴反而可能会觉得不习惯。这也使得有些人开始担心可穿戴设备是否会给使用者带来副作用。

 

  对此,王广峰认为:“可穿戴设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产品的安全与可靠性,所以产品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与测试程序,确保它的安全 性与长期使用的可靠性。有人看到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电子设备,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都少了很多,便担心可穿戴设备可能使人们更依赖电子产 品。但实际上,穿戴式电子或许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可穿戴产品本身不仅可以设置健康监控管理功能,还可以融入增加社交、教育功能,让人们的沟通也变得 更健康。”


做一份充满激情的工作

 

 

  王广峰是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之所以选择创业,他说:“本来我完全可以找一个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但我更希望自 己可以从事一个能让我心动、富有激情、充满梦想的事。”面对创业的无数种可能性,为何他又偏偏选择了可穿戴设备这个行业呢?对此,他的解释是:“选择这个 行业创业首先是因为我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并且这也是我最熟悉的一个行业,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有些个人感情在里面,在大学的时候我参与了部 分可穿戴技术的研发,那时便希望自己参与研发的技术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能产业化,最终能服务大众,一旦到目标,那种愉悦感与成就感不是做其它行业能给我 的。”

 

  然而,大凡开拓者总会经历披荆斩棘的磨练,作为处在新行业中的公司的创始者,王广峰坦言:“自2010年创业至今,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在传感器的量 产、关键技术突破、供应商合作伙伴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但是我和我的团队不会因为困难放弃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相信现在做的是对的事情。”不仅王广峰 自己觉得现在做的事情是对的,香港科学园、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创新署、香港贸发局等机构也肯定了他们的事业,给予了安润普公司很大的支持。在创业的路上虽 然走得很艰辛,但王广峰并不觉得孤单。因此对于有志于在该行业创业的人,王广峰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穿戴式电子融合了几乎各行各业,现在商机很多,同时竞 争也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想创业,要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熟悉的领域入手,这样成功的机会才会大一点。”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有些人认为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的积累期,2014年是爆发期,之后会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而王广峰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虽然坚信可穿戴设备这个 方向是很好的,但是我倒没有这么乐观,真正成熟发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关键技术瓶颈、用户的接受度等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这都需要时间。”

 

  王广峰认为从事可穿戴设备的事业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并且消费者在整个环节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最终产品能不能大获全胜,或者获得些小 成功,一定是消费者决定的。消费者说好,就是好,说不好就是不好,所以产品的用户体验很重要。”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为了产品最终的成功,王广峰与 其他创业者一样仍在摸索中前行着。


看见你所需要的一切

 

        可穿戴设备将推动人联网的真正实现,随着消费趋势和大背景的改变,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人们常用的商品。最终,可能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在我们有生之年都能实现。

 

 

杭州蓝斯特科技公司营销总监冯保龙

 

  谷歌在发布智能眼镜的创意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认为谷歌眼镜将在增强现实领域带来很大的震撼。同时也有人出来炮轰这一创意,有人说不愿意佩 戴这样的东西,有人说它会侵犯人们的隐私等等。在欢呼声与“炮火声”中真实的谷歌眼镜已到了某些人的手中,更多的人还处在观望之中。除了谷歌眼镜,有些厂 家也开始进入了智能眼镜领域,记者所采访的杭州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也有了自己的产品。杭州蓝斯特科技公司是法国laster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主要致 力于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technique,简称AR)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以及智能眼镜的研发和推广。

 

  所见即所需

 

  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搜寻信息,另一方面,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人们也很容易感到困惑。有时候,信息像杰米扬的汤一样,未免太多 了。对此,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冯保龙在接受《消费电子》记者的采访中便说:“智能眼镜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所见即所需,所需即所见。当我 们需要信息时,信息就来了,看到的恰好是你想要的,想要的你都可以看到。”当然所见即所需,只是对未来的一个设想,目前的可穿戴产品还难以做到那个

 

  程度,以智能眼镜为例,其第一步要做的还是要培育市场。冯保龙说:“可穿戴行业的发展是一个生态链的发展,需要一个生态圈。如果没有应用再优秀的产品 都是没有用的。而这个生态链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发者、极客类等消费者购买比较多,普通大众消费者还需要更丰富的应用来支持他们购 买。像当初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新产品都需要时间才能融入大家的生活。”


不是改变,是融合

 

 

  消费者使用了某件东西一段时间之后会形成习惯,如多年来,大家都捧着纸质的书看,突然有了更方便的电子书,但不是所有人从此就将书本扔到一边了。习惯 是很难改变的,这也使得新产品在推广上会遇到阻碍。而冯保龙说:“我们认为智能眼镜要跟消费者及其习惯融合,而并不是要去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说到消费者的习惯,冯保龙提到大

 

  家平常看东西都是朝眼镜的正前方看的,谷歌眼镜的设计需要用户向上或向下看,而蓝斯特的眼镜适应用户的习惯,用户看正前方就可以。目前智能眼镜行业主 要有两种成像技术,分别为曲面反射技术和波导技术。蓝斯特将推出的EPW智能眼镜采用的是前者,可以放置在眼镜正前方显示。谷歌眼镜采用的是波导技术,需 要在光路上做镀膜反射,物理屏幕必须放置在眼睛上方或下方以避免挡住视线,得抬眼或者低眼才能使用。冯保龙说:“智能眼镜与手机等设备不一样,手机是一种 工具,你用手机的时候便拿过来用,不用便可以将其放到包里或兜里,但是谁会常常摘下眼镜,将其收起来呢?将来的智能眼镜如果能与人们的习惯相融合,也会融 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使戴智能眼镜成为大家的习惯之一。”

 

  从物联网到“人联网”

 

  互联网使广阔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物联网使大家切实从中得到了便利,人也联网的话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人联网的概念被定义为:是以人为核心,移动 互联网为主载,强调人的实时、互动、体验,融合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综合一体的网络应用解决方案。在冯保龙看来,可穿戴设备将推动人联网的真正实现,“随 着消费趋势和大背景的改变,商品也会随之变化。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人们常用的商品。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是人的数据的输出,是人的联网。人也联网之后,最后一切 都可以实现联网了。最终,可能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在我们有生之年都能实现。”


近视眼的福音尚未来临

 

  很多发烧友已经试用了一些智能眼镜产品,甚至有人将其拆解得七零八落。然而,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面世的智能眼镜产品都没给他们开绿灯。如果非要尝试智能眼镜的话,近视眼们到目前为止还只能借助于隐形眼镜的帮助。

 

  对此,蓝斯特科技也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可以在眼镜里面放置矫正视力的东西,但是这个方法未必是最完善的方案,因为大家的近视度数、散光情况等 都不同。眼图像跟眼睛是有一个距离的,如果太远或太近都看不清,将来的眼镜也许可以做到像调焦距一样,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人镜交互需要更好途径

 

  除了暂时不能满足近视眼的需要,智能眼镜目前还有许多细节都有待完善,人与智能眼镜的互动还不够灵敏也是问题之一。冯保龙告诉记者:“目前,智能眼镜的语音输入、眼球控制技术还不够完善,或许还有更好的交互方式,如手势交互等,这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正因为种种限制,智能眼镜现在并没有推到大众市场上。冯保龙认为:“智能眼镜先不要急着在消费者领域推出来,因为时机还不成熟。等一代代的产品都经过 内测以后,再把相对完善的产品推给消费者。近期我们将推出的代号为EPW新品,主要考虑的也是专业市场的应用。如军事、消防、智慧旅游等领域。未来的趋势 是会卖给大众的,但现在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


守望可穿戴计算时代

 

  现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产品很多、很杂乱,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没有完全打开市场。将来应该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有人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开始了探索之旅,有人买下可穿戴设备新品把玩体验,也有人在实验室里埋头研发可穿戴设备,密切关注着创业的时机。记者在微博上偶然结识的微博名为@可穿戴计算时代的孙同学,便是后者的代表。

 

  疏通千百年的障碍

 

 

  孙同学是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在读博士,目前所研究的项目即属于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孙同学说:“我们的研究项目是想最终通过可穿戴设备帮助聋 人把手语翻译成文字或语音,从而实现聋人和正常人的沟通。主要方法是通过3D传感器捕捉到的手部动作数据连接后台的智能学习系统来完成。”

 

  另外,据孙同学介绍,已经有人在着手研发适合盲人使用的设备,如果这一类的项目可以研发成功,千百年来残障人士的沟通及其他方面的障碍都可以被清扫一 空。世界对于他们而言永远有一个缺口,可穿戴设备是否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初期,要完全实现这一愿望恐怕还不太实际,孙同学说:“目前来 看,这一类设备成本还比较高,但相信随着可穿戴相关技术普及,成本有望降到很低。服务残障人士,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另外,如果可以有非常精确、有效 的产品帮助病人检测身体状况和持续治疗的话,那就太有意义啦!”对于未来,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的。


期待一锤定音的产品打开市场

 

 

 

  对于还处在概念阶段的可穿戴设备来说,一锤定音的产品具有莫大的意义。孙同学说自己最早注意到可穿戴设备是由于对Google Glass比较感兴趣,到如今,也一直比较关注Google Glass的各方面息,包括负面消息。“其实Google Glass刚一出现就遇到了很多负面的问题,例如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已经竖起了不得戴Google Glass进入的牌子,又例如一些在Google Glass上的应用程序打起了淫秽游戏的念头。这些都给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接着说:“现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产品很多、很杂乱,还停留在概念层 面,并没有完全打开市场。我个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将来应该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是需要一个一锤定音的产品打开市场,Google Glass非常有希望成为这个产品。正如iPhone作为革命性产品打开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一样,之后的其它产品也会顺势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对于香港和内 地市场,孙同学的感受是:“香港这边科技方面比较被动,但是就我所知一些产品已经卖得不错,比如Jawbone Up我多次在店里问,都被告知售完。大陆市场来讲,一些产品还不错,但总的来说还是局限于以用户界面和应用场景为产品的噱头。可穿戴设备其实还可以在很多 别的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医疗,但是检测精度和大家对其的信任度,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瓶颈。比如一些身体健康参数,如果是运动场景的设备,那么有一点误差问 题不大,因为大家多是为了好玩。但在医疗领域,一点误差就可能带来巨大的问题。即是没有误差,让普通人或者医生来相信一个全新事物的测量结果也需要时间、 需要权威机构的介入。”

 

  寻找细分领域挖掘需求

 

  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现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运动监测设备、医疗监测设备等方面都有人涌入,想在其中寻找一条富有新意的创业道路并不容易。孙同学说: “我希望在市场稍微成熟一点之后,在一些细分的领域挖掘需求,作为初创企业不太可能从无到有的去创造需求。等普通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建立起来以后,我 想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去突破一个点上的需求。”

 

  对于创业方面的梦想,孙同学说:“我个人设计产品的话,会根据合适的细分市场而定,产品为合适的需求服务。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有效、便利的服务,切实满 足人们的需求,就是好的产品。我觉得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用自己做出的产品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使命,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 的事情。”在可穿戴计算时代,创业也与以往不再相同,处处遍布着机会,要想把握住机遇却需要更敏锐的目光。


1款手机+1款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手机,及与手机的信息共享。我们的理念是1+1>2,而不是1+1=2。

 

 

索尼移动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刘川里

 

  有些用户已经体验过索尼第一款智能手表MN2,作为智能手机搭档,MN2可以弥补手机的一些不足,如当手机不在手中时,可以在手表上接听或拒接来电。 作为第一款产品,其不足之处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手表1.2英寸的屏幕偏小而又不够清晰,手表与手机通过蓝牙连接,最远二者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20米左 右等等。不久前,索尼发布了第二代智能手表SW2,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发售。这一款手表与上一代相比有何差异?智能手表还存在哪些困难需要克服?记者通 过对索尼移动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刘川里的采访来寻求这些疑问的答案。

 

  屏幕关键词:大小、柔性

 

 

  索尼第二代智能手表屏幕达到1.6英寸,比第一代略大一些,但相比手机等其它设备来讲,屏幕还是偏小。刘川里说:“作为一个用户,你看手机的时候,会 希望屏幕越大越好,如果将手机放在口袋里,你就希望它越小越好,这就是一个矛盾。”其实在智能手表方面也是如此,用到屏幕的时候希望它更大更方便,但是戴 在手上时,又要考虑屏幕大小和手腕的配合。刘川里说:“其实从根本来说能够让用户体验最好,感觉最方便,才是最好的。如果屏幕太大,你可能会比较喜欢看, 但未必喜欢戴了。”

 

  索尼第二代智能手表比第一代在屏幕上更大了一些,刘川里解释主要考虑到用户不断增加的社交需求。他说:“第二代手表其实做了更多的功能,清晰度也提高 了很多。一般人对小屏幕的要求会比较少,如接个电话,听听音乐。而大些的屏幕更能协助人们查看邮件,浏览天气信息等内容,考虑到大家更复杂的或者商业化的 需求,大屏幕就比较好。”

 

  对于柔性屏幕,刘川里认为,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还不是很成熟。他说:“从可折叠屏幕上面来说,目前还有一些技术瓶颈,比如,你不能把它叠成一个死折,叠成死折后就恢复不了了,还不能真正达到像衣服一样。当然这个技术在逐渐的提高,现在这种理念逐渐会被实现了。”


功能关键词:配件、融合

 

 

  智能手表目前作为手机功能的补充,常被当作手机的配件来看待,但刘川里说:“我们的理念是使1+1>2,而不是1+1=2,所以希望它们互补, 不仅要增强手机的功能也要增强手表的功能。”说到对智能手表的定位,刘川里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考虑智能手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手机,及与手机的信息共享, 以最大限度地给用户带来方便。现在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夏天女孩子出去,常常把手机放在包里面,担心错过手机上的信息,常常打开包来看的话,爱马仕的盖子都 要被掀坏了。而通过智能手表就可以准确知道什么时候真正需要去看手机。在工作方面,智能手表和手机配在一起,你可以工作得更好,即使没有手机也可以工作。 所以在和手机搭配以后,二者会具有大于2的效果。”

 

  传输关键词:蓝牙、WiFi、NFC

 

  索尼的智能手表在与手机连接时使用的是蓝牙功能,至于为何不直接内置WiFi呢,刘川里说:“大家都知道,蓝牙带宽窄,但是耗电小。WiFi带宽宽, 它耗电大。加WiFi的话就不得不考虑耗电的问题。只要有一个器件要显示,要传输,就一定需要电。可能有人想电池做得越小越好,但是太小了,电池就没有办 法供电。因为智能手表的电池大概只有手机电池的五分之一大,甚至更小。功能也要考虑耗电的问题。”

 

  蓝牙虽然耗电量小,但是却很少有人,因为用起来比较麻烦。第二代索尼智能手表SW2便具备了NFC功能。刘川里表示:“第二代智能手表另一个提升就是 我们放了NFC在里面。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这是一个grandma的理念,你怎么样让你的grandma可以用这个机器具备NFC功能就很简单了,如果要传 图片之类的东西,只要把你的表跟她的碰一下就好。”

 

  对于智能手表所置身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刘川里认为,该行业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从无到有建一个产业链。他说:“历史上有太多标准,太多先进技 术,如果一个人做,路只会越走越窄,做任何一个东西,现在都需要开放平台,让大家在平台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各种设备的融合,不同力量的汇合也许最终 能给大家提供更棒的可穿戴设备,至于手机加上智能手表之后到底会小于2、等于2,还是大于2,要留给用户们评说了。

 

  总体而言,可穿戴设备还处在发展初期,很多产品使用体验不够完美,性能不够稳定,无法真正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但这个行业无疑是一片蓝海,能否顺 利航行还要靠各家的努力。以上接受采访的各位从业人员对可穿戴设备都有不同的理解,所研究与生产的产品不同,所针对的市场不同,这一路上所遇到的酸甜苦辣 也都不一样,但他们对可穿戴设备都同样充满激情,对其未来都寄予厚望。尽管雷军等人公开表示并不看好可穿戴设备,但在新行业里,没有人可以完全准备好了再 出发,当你看到这个行业已经成熟了而再想入时,那里已是无新人的立锥之地了。虽然走得早,未必行得远,但走得早,坚持走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人一定 可以带着自己的可穿戴设备笑着走到最后。


立足最新消费电子产品行情,放眼全球消费电子前沿动态,全面指导理性健康的消费电子产品购买,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消费电子》杂志微信,按帐号:1677147594查找添加或扫一扫下图的二维码。快点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吧!